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广州 > 民俗风情

【赛龙舟】(一)——龙舟 平安和谐理念的活化石

来源: 日期:2017-01-13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在木船上画上龙首、龙鳞和龙尾,这就是龙舟的雏形。一般认为,龙舟是随端午节而出现,但其实许多端午节习俗早在楚国前已流传。古越人善于驾驶独木舟,他们以蛟龙为图腾。而古代珠江三角洲地区,水乡的地理特点使舟船成为人们交通工具中的主角。有考古专家认为,是番禺(注:广州古称番禺。)先民首先发明了造船术,时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番禺始作舟

《山海经》曾记载“番禺始作舟”。有人认为这里说的是黄帝曾孙名叫“番禺”的首先发明了造船术。不过也有人认为番禺是地名,指的是番禺先民首先发明了造船术,并且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广东曾经出土过汉代的独木舟,使用的是“火烧制舟法”。独木舟的发明,可以推断广府先民们在秦汉时代借助水道的活动范围已经相当广阔。随着生产的进步,那种船舱浅窄、运输载货量很小而又容易翻船的独木舟已经不适应水上捕捞和交通运输的需要,于是“舫”(注:所谓舫,就是将两艘独木舟的船舷互相连接起来,使船体扩大1倍。)应运而生。据《南越志》记载,南越国王赵建德曾派3000人往绥安县(今福建东南部漳浦县)西南的山中采伐木材造成能载重1000石(注:1000石约合60吨。)的巨舟。这表明南越国时广府人已经具备了制造大型船只的技术和经验。同时,在广州西村皇帝岗西汉古墓中出土的木质船模中,已经发现了舵的存在,比欧洲早了1000多年。著名考古、文博专家麦英豪和黎金在他们的《二千年前岭南人的衣食住行》一文中,对于古时广州和岭南地区的交通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他们认为,由于水网纵横,这里的陆路交通并不如中原发达,反而水上船运相当繁忙。在两广的汉墓中,随葬车的数量相对较少,而舟船的模型却屡有发现,还发现了秦代的造船遗址。无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出土文物来看,秦汉时期的广州、珠江三角洲的造船业都足以使人惊叹。

◆东莞市中堂镇东向村龙舟厂制造的“怀女船”

广式龙船的特点

珠江河网水域线长且曲,作为民间信仰与祭祀敬神用的龙船,也称“广式龙船”,包括“鸡公头”“大狗头”“游龙”,它们在安全性、用材和造型等方面都富含特色。

“鸡公头”龙舟适合在浅窄多弯的河涌中行驶。番禺区内的河涌尽管分别也有连串东江水系和西江水系的,但当地村民没有这种叫法,只称之为“龙船”或“龙舟”,甚或称“长龙”和“短龙”。龙舟也有大小之分,以划龙舟的人数来分:310人划的为小龙舟,船长57米;2050人划的为中龙舟,船长1723米;60100人以上划的为大龙舟,船长30米以上;个别还有200多人划的特大龙舟。小龙舟只有桡手和舵手,中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1人;大龙舟配鼓手和锣手各2人。珠江三角洲一带扒的传统龙舟大多比较长,多为五六十人,如广州海珠区、荔湾区、黄埔区、天河区一带的龙船,大多长达33米,桡手约80人,甚至100人。国际标准龙舟的长度为155米,宽度为11米。

◆广式“鸡公头”龙船

“鸡公头”与“大头狗”龙舟都是广州地区最传统的赛龙。“鸡公头”有长、短之分。短龙,即尖底船,船身短,约20米长,在短距离的竞渡中颇占先机。长龙,即梳齿底船,是长达三四十米,能坐四五十人的长龙船,既能经受风浪又能保持较快速度。要指挥这窄长的龙船,旗手必须胆识过人,他们在船头立足的木条只有30厘米长,10厘米宽,如果功夫不到家,指挥龙船行进时容易被甩进水中,就会惹人笑话。当然,能够站在龙船前沿指挥的都是些久经风浪的“龙船头”,他们都有一副好身段和好站功。这种“鸡公头”适合在浅窄多弯的河涌中行驶,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河涌行驶时可随时改变方向,如需要掉头,就采用折返式。当要调头时,旗手就向鼓手发出指令,鼓手便令所有桡手同时快速起身转换一个方向坐下,将船尾当船头,重新向另一个方向划去。只要众桡手步调一致,船体就会行动轻便快捷,且船的一头一尾都置有一名旗手,故船的两边都可以做船头。

◆广式“大头狗”龙船

“大头狗”龙船更适合在珠江东部水系宽阔浪大的江面上行驶。增城市新塘镇和东莞市珠江水域的龙船就是这种形制。比起“鸡公头”,“大头狗”龙船船身宽阔、平底,驶起来平稳,龙头造型要稍宽胖些。负责指挥“大头狗”前进的旗手要始终站在船头一块宽30厘米、长50厘米左右的木板上,这比站在10厘米宽的“鸡公头”上指挥要舒服得多,但难度也相对要大。“大头狗”龙船头永远是头,尾始终是尾,如果要调转方向,则由旗手向鼓手和桡手发出指令,将十几米长的龙船在江面上慢慢打圈旋转过来,顺水、逆水、横浪都要小心处理,技术难度很大。

◆广式“游龙”

“彩龙”也叫“游龙”,即平底船。这类船船身宽阔、平稳,速度较慢,适用于趁景表演和探访亲戚。船上多布满生花罗伞、鲜花头牌,打扮得花枝招展。广州传统彩龙以颜色花样区分,一般有以下几种:红龙、花龙、黑龙、金龙、五色龙等。红龙,船身红色,间白色或其他花纹;花龙,船身饰有诸多手工绘制的花纹;黑龙,全身黑色的最为常见;五色龙,顾名思义是有五种颜色作为底色,而花纹同花龙一样;另外还有金龙,以黄色为主色,有一些黑色的弧线,看起来像龙鳞,如今比较少见。

东江流域和南番顺诸地的龙舟均以“大头狗”为主;广州地区和西江、北江两江流域,则以“鸡公头”为主。这两款传统龙舟及“游龙”,其产地均以东莞中堂地区为主。

龙舟制造与龙神崇拜

龙舟是舟与龙神崇拜相结合的产物。“龙舟”一词,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飞龙”即龙舟。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云:“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集世上所有生灵之精华,成了广府先民心目中最为完美的精神偶像。龙舟制造,从古时的选料、开线落墨、“下底骨”、做坐板、做龙头、扎“龙筋”、打磨抛光和喷油上蜡等工序,到现代电脑设计制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尽管制造龙舟的方法经历了多种变革,但唯独没有改变的是龙舟制作过程中的崇龙习俗。

首先,造船开工和船工每天上下班必供神。据很多工场老工人说,根据师傅流传,造船动工前即从第一根龙骨架挂红(用墨斗拉线)前须举行简单的祭拜仪式,以示兴工大吉。设祭台烧香、祭酒供奉祖师爷鲁班,祈求神灵保佑龙舟制造成功。同时,船工们在封闭式的工场中造船,每天开工前和收工时要在龙舟上烧香祭拜,祈求龙神保佑各项工作顺利。

其次,龙舟工场选址既神秘又忌讳。造船工场一般选择在大门紧闭的祠堂内,如果在河滩上,便用竹晒簟团团围遮。旧俗,造船时不准女人观看,怕阴气太重。一旦动木开工,造船师傅们就得分班轮流上工,每时每刻都得听到叮叮咚咚的钉船响声。因为造船既求快,更不能“断”。如此几班人马通宵达旦地干,造一条龙舟,从开工到油好桐油、画好船身上的鳞片,只需57天即可。“龙头”在乡间看来是神物,雕龙头有诸多规矩。雕龙头的樟木在送往雕匠的工场之前,木料必须锁在祠堂里,用高脚凳搁起,不得落地。同时,旧俗雕龙头还有三不准:一不准女人触摸龙头;二不准工场内晾晒衣物,尤其是女人的衣裤;三不准任何人不洗手就触摸龙头。雕龙头的师傅刚拿起刀子开始雕刻,如果这时碰巧有人走进工场,那么师傅就会认为,这是龙头“显圣”,下水比赛定会取胜。龙头的咽部有一个类似菩萨“肚藏”的小洞,称“口藏”。雕匠将木匠领班送来的小份大米、木炭、碎银子、茶叶装入其中。洞中还藏有两张红纸片,一张写着宗祠族长的姓名与生辰,另一张写上打造龙舟的年份日期。此外,还要存放三味中药:蝉蜕、勾屯、连翘。蝉蜕寓意龙舟轻如蝉衣,勾屯表示龙头与船体紧密相连,连翘祈望在比赛中连连取胜。上面各物放好后,雕匠这才盖好“口藏”的木盖,并将龙头里里外外油漆点画一新。没有被点睛的龙舟是不可让外人看到的,更不能下水,只有点睛后的龙舟才有神性、灵性。这体现了广府民间对龙舟所独有的神秘感和神圣感。

再次,交接龙舟或龙舟下水必尊龙神。龙舟制作完成后,须择良辰吉日,烧香拜祖,把青草放在龙头口中,“跳庆”双脚在冚板一踏,划手鸣锣鼓,高呼号子,举桡齐划。举行了这些必要仪式后,一条新龙舟就可以使用了。与此同时,买龙舟的人来接船(出船)那天,龙舟工场和接船的买家都有崇神仪式。一是龙舟工场举行一个简单的龙舟竣工仪式。准备一些烧肉、苹果和香烛等,当天拜祭(不需要拜龙舟),以求鸿运当头。二是接船方要举行隆重的接船仪式。接船方要准备烧肉、烧酒、生鸡、苹果、香烛、龙眼叶、爆竹以及锣鼓等助阵;随行接船的一般是龙舟队的成员,需七个人以上,有时则是村中长老,率村中壮丁前去接船,并只能是男丁,即便有女性跟随,也不可进入龙船厂,只许在外围驻足。接船方先把龙牌(标有地名村名)插在龙头上,在龙舟的神位上插上香烛和龙眼叶等,摆上祭品,对着龙头祭拜,说上一些吉利的话。祭拜过程中还得把生鸡的鸡冠裂开,把鸡血滴在龙眼上,曰“生鸡点睛”,为新龙舟开光。龙眼叶用作辟邪,也可用柚子叶、黄皮叶、姜苗或茅草等,选用何种叶子在各地有不同。“跳头”发出信号,全船即时停鼓闭口,鸦雀无声,船头中一人把一碗糯米饭连同另一人跳下河中采得的一把青草迅速放进龙口(注“采青草又叫采青,寓意丰衣足食。),此时跳头的人猛然一跳,双脚在冚板上全力一踏,全船颤动,顷刻间锣鼓齐鸣,划手们也随着锣鼓节奏高呼号子,举桡奋力齐划,这声势响震四方。“试水”结束后,在德高者的引领下,众人将龙舟迎回村里。然后带上烧猪、水果、香烛等前往南海神庙拜祭,祈求新龙舟一帆风顺,村民身体健康。在村中长辈主持下,每个“扒手”都要去抖几下放在神桌上的烧猪、水果等拜祭品,以示诚心参与。仪式结束后,划着新龙舟在庙前的江面来回划上两圈,以表示回礼。这些习俗寓意龙因水而生,水有龙则灵。

广府人作为龙的传人,自古崇龙尊龙但又富含特色。一是把龙当作祥瑞的象征,即把龙当作保护神加以崇拜。人们认为龙能够辟邪御凶,视龙为能够带来吉祥幸福的瑞兽。直到现代,广府民间仍流传着一种名为“龙凤呈祥”的图案,这种图案无疑是将龙作为祥瑞象征的结果;同时,广府人常常用“双龙出海”“二龙戏珠”“龙腾激浪”这几组词给一些事物如戏曲命名,蕴含祈雨祈福、敬神娱己、彰显力量和人丁兴旺的意境。这些都是广府人视龙为吉祥物的心理反映。二是围绕“真龙”和“孽龙”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尽管封建统治者被看成是龙的化身,但由于龙的功能、形态和类别多种多样,且龙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已深深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专制的帝王们无法对龙实行绝对的垄断。相反,帝王们的恣意妄为激起了人们的反感,出现了对龙的憎恶和否定,产生了“毒龙”“孽龙”之说。如,近代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把清王朝的皇帝称为“蛇妖”,宣称以农民自己的“真龙天子”来取代封建阶级的“真龙天子”。此外,“龙王庙”“龙母庙”遍布珠江三角洲广府地区。三是把龙当做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崇龙习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内容之一,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广府人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经常把龙当做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自觉维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