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广州 > 民俗风情

【迎神娱人】(三)——飘色巡游展现凝聚社群、维系情感的主题

来源: 日期:2017-03-30

飘色,是流传于广府民间的一种传统人物造型艺术。盖自唐、宋戏曲说书流行以后,民间便逐渐创造了另一种艺术形式,以大人或小孩打扮成戏曲、说书中的人物游行,俗称“赛色”或称“彩色”,以后发展为马上装扮人物的又称“马色”,在水上装扮人物的又称“水色”,而装扮在大托盘上由多人抬着游行的称为“飘色”,飘色以“板”为单位,每板由23个人扮演,一板一个故事,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它是广府民间向大自然昭示、祈盼社区平安的基本形态之一,尤以番禺沙湾飘色最为著名。

沙湾飘色的传说

◆飘色表演

沙湾飘色的起源于一直以来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清代粤剧艺人李文茂率众响应太平天国起义,最后失败,清朝廷大为震怒,明令严禁粤剧。当地群众想看戏却又看不成,于是想出新的法子,以小孩扮成戏曲中的人物,抬着在各村游行,似演习但又不唱戏,也就产生了如今熟知的飘色。另一种说法是,在明代,沙湾人李路远(传说是宋末殿试第三名,也即探花李昂英的后裔)在云南做边关大将,当时云南有两族人为争夺朱元璋始造的北帝塑像,几乎要发生械斗,结果由李路远出面调解而重归于好,于是两族人感谢他清廉正直,办事有方,为两族人免去了一场恶斗,就把北帝塑像送给李将军,并被其带回沙湾,此后每年三月初三北帝诞辰之日,都要抬着北帝塑像出游,同时配合书会及舞龙、飘色等民间艺术助庆,久而久之就产生了现代飘色。

在番禺,飘色活动主要有沙湾及员岗两地。据一些老人说,沙湾飘色是学自员岗,然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员岗的飘色艺人崔湛则说,员岗的崔氏家族是从江西迁到番禺,因经常回江西祭拜祖先,也就从江西传入飘色。而沙湾的何氏族谱上曾记载过在康熙年间就有飘色助庆的活动,从时间上看,明显早于李文茂起义,所以,现在多认为沙湾飘色起源于明末清初。

沙湾飘色的特点

飘色在民间艺术当中,多具有犷、刚健和表达人们某一理想意愿为风格,但沙湾飘色却是以色彩艳丽,色梗(钢筋)幼细、造型优美、装置奇妙、艺术感染力强而别具一格,闻名于海内外。

飘色以游动队伍立体舞台来表演,每一板色都以一个长153厘米、宽77厘米、高64厘米的色柜为小舞台。舞台上的扮演区分为两部分,台面上坐着的人物造型为“屏”,凌空而起的人物造型为“飘”,通常都是由35个儿童担当造型演员。“屏”和“飘”靠一条经过掩饰的细小的色梗(由飘色艺人精心锻造的)铁枝(钢筋)连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某一个故事的片断,一组造型称为一“屏”。

◆番禺沙湾飘色巡游(图一)

◆番禺沙湾飘色巡游(图二)

飘色中的“屏”的人物造型大多为13岁左右,而“飘”的扮演者年龄更小,都是3岁以下的孩童,两者都要经过严格的挑选,长相俊美的才能入选。他们所穿的衣服,都按照所饰演的人物朝代、身份来定制,以绫罗绸缎制成,色彩艳丽。飘色的设计既艺术又含蓄,每板飘色的“飘”立于剑鞘、竹尖、花卉、扇面与“屏”相配衬,组成一个造型精巧奇特、仪态优美、艳丽而又天衣无缝的画面,如《黛玉葬花》的花枝上飘逸着花神,《仁林祭塔》的塔尖放着一小孩,每一板的飘色设计可说是巧夺天工,扑朔迷离的效果让观众叹为观止。飘色之所以能飘起来,全靠一条经过精心锻造的钢支,也就是“色梗”,这个神妙的装置,犹如主心骨一样,支撑着屏面和飘色上两个小孩的重量,使他们能坚固而又巧妙地竖立在飘色板上,色梗又能装饰成刀枪或者龙蛇。在历时两三个小时的表演游行中,即使那些表演的小孩睡着了,也安然无恙。因为“飘”上的小孩,大则两三岁,小则几个月,游行时不但有睡着的,还有在上面拉屎拉尿的,设计者还为他们设置了一块兜布。

色梗有明铁、暗铁和台铁、手铁之分,明暗之中,又以暗铁居多。飘色是抬着游行的一个舞台,细小的色梗不仅要支撑一个小孩的重量,而且重心不能偏斜,在游行的时候才会不扭动不变形,非常讲求力学原理。以前没有电焊和风焊,锻造色梗很不容易。所以有“一锤定锻”之说。一锤锻下,非成即废。从整体上来说,沙湾飘色的结构特点是以“屏”带“飘”“屏”“飘”相连,设计精巧、讲求力学。传统的沙湾飘色是由板车或由4人抬着巡行展演,一般在节日、庆典、神诞、庙会时举行。沙湾镇在飘色流行时,每两板之间还配有一台八音锣鼓架,形成完整的集色、声、艺于一体的流动艺术舞台。

新中国成立前,沙湾飘色逢每年三月初三伴随“北帝”出游。新中国成立后多在春节、国庆巡游。如今,沙湾镇逢年过节、大型招商、海外交流联谊等大型群众活动,都离不开“沙湾飘色”,此项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活动,它展示了沙湾人良好的精神风貌。

飘色巡游蕴含的平安理念

被誉为“南国奇葩”的广府民间传统艺术——飘色巡游,具有艺术性、社团性和群众性等特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体现了广府族群祈求社区平安、人人平安的理念。

首先,飘色巡游的原始意义是寄托后人对逝者的追思。据《沙湾镇志》主编何品端先生说,沙湾飘色应从明、清的“会景”创新而来。中国历史上重视祭祀先人。当时广府一带富有人家若有亡人,其出殡队伍离不开僧、道、尼三个洁事队列送行,并配之以《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沙僧、孙悟空、猪八戒等化装形象站在“亭”上巡游,意为送亡人上极乐的西天。据传,中山崖口村飘色诞生于对古代本村神医的祭祀,其“耍菩萨”习俗的本义就是对神医恩德的追思。深圳大鹏清醮飘色巡游更是出于海防重镇大鹏御所世袭军人的后裔敬重祖先,追念抗倭英烈,缅怀爱国将士的初衷。

其次,飘色巡游体现出人们对本土神灵的尊崇和祈福谢恩。明初,广府地区已出现“北帝诞”的迎神赛会活动。人们为了表示对“北帝”尊崇而营造隆重热烈的气氛,飘色也就从对“亭”的联想、想象中创新出来,参与迎神赛会。据传,中山崖口村的飘色巡游自诞生之日起,就以“耍菩萨”活动一直被村民世代所延续。当地村民通过“耍菩萨”这种独特的民间习俗,祈求菩萨保佑村落社区风调雨顺、人人身体健康。这种习俗充满了民间祈福的色彩。

再次,飘色巡游是村落社区祈求风调雨顺的载体。随着崖口飘色内容不断丰富,崖口村民已不但将其只是作为简单的祭祀神灵活动,他们结合当地的自然和地理环境,还将飘色出巡作为了一种祈求社区风调雨顺的载体。珠江三角洲广府地区濒临南海,连年受台风、风暴潮和海潮等威胁,因此,每年各地“龙王诞”飘色出巡,巡游队伍在逐一游过各个村堡的大街小巷之后,飘色队伍还会特地去到海堤上巡游,祈求海神护佑村中一年四季都风调雨顺;飘色队伍还会来到田野中,沿着田埂巡游,祈求家家种养都有好收成。色彩斑斓的飘色穿行在青绿色的田野中,使飘色巡游这一习俗更具有震撼人心的魅力。

最后,飘色内容体现着中华祥和文化的内核。元朝末年,大批中原人因战乱、饥荒等原因纷纷南迁。他们将内地的“抬阁”艺术与广东沿海地区的“飘色”艺术相融合。为了增加飘色活动的可观性,不断为飘色注入新的元素。如,番禺沙湾飘色最早的“亭”所设置的人物均来自《西游记》的几个主角。渐渐地,人们觉得形式与内容单调而乏味,进而进行了大胆的、大规模的创新。如,清嘉庆年间,《红楼梦》仍被列为禁书,而娱神的沙湾飘色却出现了《贵妃扑蝶》,这说明番禺沙湾人当时已开始托借神灵对自由有一种模糊的追求,这追求已不受“犯禁”所左右。从此,民间传说、戏曲故事、文学经典也就成为了沙湾飘色取材丰富的源泉,创作出了“八仙过海”“六国大封相”“刘邦斩蛇”“精忠报国”“仙女散花”“雨打芭蕉”“三取珠旗”“神雕侠侣”“水浸金山”等版色,后来又创作了“赛龙夺锦”等版色。由于内容丰富,每逢飘色出巡,各村落社区像过节一样,洋溢着一种喜庆祥和的气氛。所谓祥和文化,是指吉祥与和谐的文化。飘色内容的创新恰好体现着村落社区“安全发展、和平发展、国泰民安”的祥和文化内涵。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