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广州 > 民俗风情

【立“门官”神位与贴“门神”】(二)——“门官” 彰显以孝为先

来源: 日期:2017-05-04

“门官”作为镇宅的神祇,既有看守门户,确保“家宅平安”的象征意义;还有敬老爱幼、知恩图报和爱岗敬业的传统美德。旧社会,广府民间修建寺庙、宗祠,以及兴建新居都将立门官神位作为家道之一。

“门官”的传说(注:根据肇庆市端州区黄岗镇宣传办谭迎三先生收集的民间传说资料整理。)

民间“门官”传说颇多,然而,广府本地却有地地道道的“门官”神话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肇庆府端州城郊上黄岗有一个后生仔,来到世间18年了,每天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对父母亲还不孝顺,经常肆意虐待母亲,稍有不如意之事,又打又骂。“双夏”农忙是农民最为辛苦的时候。有一天,母亲得了重感冒,为了不延误农时,只好求儿子去田间帮帮忙。当后生仔来到田埂时,看到正在田埂边吃草的水牛乸(注:水牛乸,广府人称“母水牛”为“水牛乸”。)突然倒在田里,蹬来蹬去就是站不起身来。见水牛乸好长时间都不动,后生仔便走过来一看,原来是水牛乸生了一只牛仔。只见水牛乸痛苦挣扎。后生仔被眼前的血淋淋的一幕吓得不知所措,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后来,越想越觉得后悔莫及,便自言自语道:“我一定要向母亲认错……”这时,母亲送午餐来了,走得非常艰难。后生仔慌忙放下手中的活,迎上去既想告诉母亲自家牛乸生了牛仔的喜讯,同时也想接过母亲的担子并向母亲认个错。但母亲见儿子急匆匆走过来,误解为是午餐来迟了又要挨骂,因此,放下担子掉头就走。当路过田边一口水塘转弯处时,脚下一滑,跌落到水塘去了。后生仔不懂水性,待到村民齐心合力将其母亲救上来时,已无回天之术了,后生仔非常悲伤,放声大哭。自此以后,后生仔痛改前非,把母亲生前的教诲铭记心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帮助乡亲们日干活,夜打更,不图回报。此事后来被南巡的皇帝知道了,就把他封为“门官”。虽然后生仔做了“官”,但是为了感怀与纪念母亲在天之灵,他始终不敢在自己家里坐正位,只在进门大门内的右侧角落处安身,并一再叮嘱后人,希望他去世后能在他栖身处立个神龛(注:神龛(shén kān),也叫神椟(shén dú),是放置神佛塑像和祖宗灵牌的小阁。)。后来,人们为保佑家宅平安,在兴建新居时都在自家大厅内设立“门官”神位。

“门官”神位的设立

◆安置在家宅的门官神位        ◆安置在祠堂的门官神位

广府民间不论在城区还是农村,许多家庭都会用红纸写上“门官之神位”或专门设置个一尺见方的神龛,专门用来供奉“门官”的。供奉门官正神的神位一般为进门大门内的右侧上方,高度15米左右,神位上贴上“门官正神”;也有将“门官”与“天神”合而为一安放在大门旁边墙上的,以“天官”名命;还有将“门官”与“门神”合而为一安置在大门旁边墙上,以“门神”名命。其时“朔望三叩首,晨昏一炷香”。

出于方便拜祭等原因,一些现代城市居所则多以“门官”与“天官”合而为一设置;绝大多数农村家宅将“门官”与“门神”合而为一设置;相反,寺院、庙宇、宗祠的“门官”神位是威严地安坐在进门大门内的右侧上方的。

“门官”诞

据传,古时广府民间有在农历正月十九拜祭“门官诞”的习俗。“门官诞”最早是纪念屈原诞辰的。这天一早,不管城乡、各家各户均虔诚地净手焚香,用粉果(茶果)、煎堆、鸡、鹅、鸭、猪肉、鲜鱼等供于神台前,还在门口烧纸制的衣冠、靴袜等物,以表自己的神心。新中国成立后,“门官”诞的习俗已大为简略,但直至现代在偏远地区和城市社区个别家庭,每年正月十九大清早,一些主妇就会在神龛前焚香、摆“三牲”,烧纸衣……随处可见“门官”诞的余韵。

古人立“门官”神位蕴含的平安理念

第一,立“门官”神位体现着人们对吉祥安康的渴望。广府人把自然环境与神灵崇拜烙在家里。在广府地区很多古民居大门内都设立有“门官”神位,以祈求合家吉祥安康。“门官”头戴僧帽,黑面赤目,神态严肃,髯须飘飘,身穿绿色霓裳,跨在一座瑞虎坐骑上,左手中持三尖叉似在护卫、右手高举青冈刀似在下劈,“门官”威武雄浑,赫然一方,保护着宅内居民安全。在珠江三角洲广府地区一些祠堂,人们进入祠堂,便会欣赏到位于祠堂大门内右边的护祠“门官”神位。有些望族大家的护祠“门官”神位置放在被修饰精彩的神庵里,上方是装饰精美开光图案的篆书“福、寿”二字,神官两边的联语:“庇一祠吉庆、锡四季康宁”。人们希望——平安、吉庆、康宁都巧妙地融入了祠堂建筑里,精美的图案画装饰在古色古香的青砖墙壁上,在给人以美的享受之余,还增加了一份对“福、寿”的依恋。

◆珠江三角洲望族的护祠“门官”神位

第二,立“门官”神位是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体现。平安就是行“孝道”的体现,“儿行千里母担忧”,对老人来说,子女平安就是他们最大的心愿。广府民间“门官”的传说,是中华民族敬老爱幼、知恩图报传统美德的孝道文化扩展和延伸。中国孝道,既有修身齐家的小孝,又有安邦、治国、平天下的中孝和大孝。放眼古今,国泰民安之时,小孝守家,中孝兴商,大孝治国;民生动荡之时,小孝保家,中孝复商,大孝立国。达人达己,士人济世,大忠大孝,天下皆孝,一种轮回不变的孝道,造就了中华民族以孝为先的博众情怀。孝道文化在几千年荡漾中,既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了人间的亲情观,还有了民族的使命感和向心力。千百年来,民众以言行捍卫孝道,国家以法度保证孝道,孝道成为了中华民族传承的一道血脉,孝道礼仪成为中华礼仪之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民族修养,一种文化境界,一种文明素质,一种治国理念,一种安民思想,一种做人品格,一种待客礼仪,一种内化力量。

第三,立“门官”神位体现着“行善积德,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传统道德观。“好德”是平安与幸福快乐的泉源。《论语》盖以“温、良、恭、俭、让”五德,可促进人们心理健康、长寿善终、平安宁静、财富日增、人际和谐。欧阳山在小说《三家巷》中写道:“你瞧咱们门官神位两旁那副对子:‘门从积德大,官自读书高’!咱们积德也积了不少了,就是读书还读得不多。阿炳这孩子……说不定读书当官儿,还有几分指望呢!”作者所写的这一情节,是大革命时期省城广州普通人家中“门官”神位,以及对主人公心理的真实描述。行善积德是做人最基本的美德。福德从何而来呢?广府人深信福德从行善而来,行善必积德,善行必修得“福荫儿孙、世代昌盛”的正果。每天进出门口都从“门官”神位哪里得到警示: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立德立言,养成良好的家风、门风,儿孙世代就能纳福呈祥。

【立“门官”神位与贴“门神”】(三)——“门神”保佑出入平安

“门神”的由来

据《山海经》载:在苍茫的大海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3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上有两个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这是传说中最早的门神。

经过历代演变,到唐朝唐太宗(注:李世民(599649),唐朝第二位皇帝。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事件后即帝位。他在位23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后来实现“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年间的门神已换成了秦琼(注:秦琼(?638),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唐初著名大将,曾追随唐高祖李渊父子为大唐王朝的稳固南北征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功居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间与尉迟恭为传统门神。)和尉迟敬德(注:尉迟恭(585658),字敬德,鲜卑族,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城区)人。唐朝名将,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被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传统门神。)。史传唐贞观初年腊月,李世民常被噩梦惊醒,梦中那些被错杀的文臣武将,有的无头,有的少身,他们面目狰狞,浑身是血,来找太宗皇上论理算账,要分江山。直搅得李世民心慌意乱,难理朝政。众太医虽用药物调理,但收效不大,龙体日渐消瘦。这时,谋臣魏征请来了武功县黄雀寺住持袁天罡,传说此人精通《易经》,有“还魂救命”之术。他进宫来,仔细为皇帝检查了一番,观察了星象,恭请了神灵,做完了“道法”后,在众多的文武大臣中间选择了权高位显、杀气甚烈的秦琼(秦叔宝)和尉迟敬德(尉迟恭),用以驱魔护驾。那些死去的冤魂,生前最佩服的就是秦琼的侠肝义胆、威武豪爽;最害怕的就是尉迟敬德的刚正不阿、忠义勇猛。一看他们一左一右,站在宫门两旁,日夜不离,谁也不敢进入。李世民有了两位爱将的忠诚守卫,精神慢慢缓了过来,一日三餐也开始正常了。可是,几天后,这两位铁面无私的卫士皆腰酸腿肿,支撑不住。袁天罡便绘了他二人等身木板像立于门首,这些冤魂早已吓得不知去向。治好了太宗皇帝的病以后,眼看到了年关,袁天罡回到寺院,将秦琼、敬德二人的全身像在纸上画了许多,把它送给前来寺院烧香拜神的善男信女,并说将二人画像贴在大门两边定能驱邪逐魔,全家平安。就这样,秦琼、尉迟敬德的忠义勇武的形象渐渐地在老百姓的心中扎根,成为了仗义救危、扶正压邪的护身符。从此,秦琼、尉迟敬德就成为了中国民间正宗的门神。

唐玄宗朝又增加了“捉鬼专家”钟馗作为民间镇鬼克邪的门神。唐玄宗开元年间,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大小二鬼,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之终南山进士,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春节时张贴,以驱邪魅佑平安。

古人贴“门神”蕴含的平安理念

门神,即守门之神,民间认为是驱邪魔、护家宅、保平安、助功利的保护神,是民间最受欢迎的神祇之一。门是人们进出的通道,也是与外界的联系点和分隔点,在家宅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人们认为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事物皆有神在,门由门神把守,可使家宅安宁。门神年画由“桃符”演变而来,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蕴含着深厚的平安理念。

第一,贴“门神”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财、驱灾避邪的渴望。“门神”则寓意为主人家看门护院,驱逐邪魅,让主人借此以祈平安、消除恐惧感。它使人们在欢庆喜悦之余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并借助于画中的故事,包括关公、秦琼、尉迟敬德的英雄形象,生动地表达出人们内心所祈求的美好愿望,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祈福纳祥的遐想。可以说,贴“门神”符合求生存、保平安、趋利、避害、祈福等人生意愿,原原本本地成为了人们的观念、意愿和理想的象征符号。

第二,贴“门神”蕴藏着惩恶扬善、尊崇忠良的道德力量。只有惩恶扬善,才能保一方平安。秦叔宝、尉迟恭作为一员武将,诚以“忠”名,勇誉为“武”,可谓人生至美,节操至善,褒奖至重,他们不仅是封建皇帝和历史留下的封号,而是其一身正气,忠心耿耿保卫社稷江山的光辉写照,也是门神的核心内涵所在。门神塑造上首先体现了一个“忠”字,它所涵盖的本质内容是我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和中国人的优秀品格所凝结成的“仁”“义”“礼”“智”“信”。它是一种智慧、力量、信念和勇于开拓进取精神的结晶。就门神而言,试想如果没有像秦叔宝、尉迟恭这样的忠孝节义和睿智诚信,恐怕就不是完全称职的门神,那么就会忠奸不辨,善恶不分,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敷衍塞责,家宅平安只是一句空话。

第三,贴“门神”体现出一种爱国爱家、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维护祖国的统一,对于全民族人民的富裕和安居乐业意义深远。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历史上的将军武士作门神,较想象中的神灵更可信,于是,神荼、郁垒神话传说中的门神便褪色了。继而发展到以关公、岳飞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成为门神,在为底层民众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也起到了激励奋发的作用。以民族英雄来护卫国门、家门,门神画的功能含义起了质的变化,门神的身份已由守门看户、防范鬼魅,转变为教育国人增强中华民族团结意识,爱国爱家,抵御外敌的民族精神使然。

“门神”与“门官”的区别

“门神”与“门官”,这两尊古代流传下来的神祇,由于只有一墙之隔,但往往遭世人混淆,其实他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随着历史的演进,家宅中的“门官”依然屹立,但“门神”却在不断地变。现在过春节,在民户大门,还有不少张贴神荼、郁垒,秦琼与尉迟恭门神像和历代武将画像的,但与古时相比,其意义截然不同了,古贴门像,为敬神、求福祈祷平安;今贴门像,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一是表现形态上的区别。“门官”有神位、神龛,“门神”则以桃木、桃板和年画的形式出现。在远古时代的“门神”将桃木刻为人形;汉代又以神荼和郁垒二兄弟的神像刻于桃板上;唐宋时代又以秦琼与尉迟恭的神像作年画。可见,两者的表现形态各异。

二是放置的地点不同。“门官”神位、神龛安放在家居大门内右侧角位;“门神”则挂贴于大门外。在远古时代刻桃木为人形,挂在家宅大门旁边;汉代又以神荼和郁垒刻于桃板挂在家宅大门旁边;而唐代以后又以年画的形式每到除夕贴于家居大门外的门板上,并且门神的两个人物形象必须是相向的。

三是功能上的区别。“门官”是为感恩长辈,帮助家宅主人看管院内安全的。最早的“门神”是看门护院,驱逐邪魅,让主人借此得以心理安慰的。后来又发展为以历史上的将军武士作门神,似较想象中的神灵更可信,于是,神荼、郁垒神话传说中的门神便褪色了。继而发展到了以民族英雄来护卫国门、家门,从此,“门神”年画的功能含义起了质的变化,“门神”的身份已由守门看户、防范鬼魅,转变为教育国人增强中华民族团结意识,爱国爱家,抵御外敌的文化认同。由此,还带来了“门官”与“门神”影响力的区别。“门官”的影响力变得越来越少,而“门神”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无论是“门官”还是“门神”都仅仅是象征性意义,它的本义均是祈求家宅平安。

 

【立“中宫”神位】(一)——“天地君亲师”传说(注:根据金山词霸汉语“天地君亲师传说”的资料整理。)   家宅拜祭的综合体

据史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1404),有位三朝元老贾宰相(注:明朝初期曾设置过宰相一职,由李善长、胡惟庸先后担任。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以胡惟庸谋反为罪名,将胡惟庸诛九族(其中有前一任宰相李善长),同时废除宰相制,将宰相的权力分配给六部,由六部直接为皇帝负责。因此笔者认为,“传说”的资料来源中“贾宰相”(“贾”喻“假”),是虚化了的历史人物。)70大寿。曾以“神童”著称、14岁入朝的翰林学士解缙(注:解缙(13691415),字大绅,缙绅,号春雨、喜易,谥文毅,江西吉安吉水县人;洪武十二年进士。明代第二位内阁首辅,著名学者。)对明成祖说:“卑职要送一件宝物给贾宰相,让他们家世世代代顶礼膜拜。”明成祖觉得解缙说话太狂妄,便半真半假地说:“那么,我们不访打个赌。”解缙问:“不知圣上有何赌法。”明成祖说:“我要让你那件宝物根本摆不上正堂。”解缙也毫不示弱地说:“我不仅要摆在正中间,而且要人人向他打躬作揖!

解缙姗姗来迟

转眼间,宰相的寿诞之日就到了。明成祖考虑再三,亲笔写了个小小的“寿”字,令人用金片连夜赶制出来。第二天天刚亮,就派人送到了宰相府上。宰相见万岁送来如此贵重的礼物,真是受宠若惊,立即摆香案跪接。谁知来贺寿的文武官都到了,眼看拜寿仪式即将开始,却一直不见解缙露面。他姗姗来迟不说,更奇怪的是他竟什么礼物也没有带。宰相更是不失时机地奚落道:“解学士不是说要送一件让老朽全家子孙万代顶礼膜拜的贵重礼物吗,想必是怕把万岁爷的金寿字比下去了,才不敢拿出来吧?”宰相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群臣们的嬉笑声给打断了。哪料到主持司仪,刚刚说了一句“开始拜寿”,解缙却一步上前,制止道:“且慢!”说着从袖筒里抽出小半卷红纸,随即往堂屋后墙的正中央一贴说:“还是先拜拜祖宗牌位再说吧!”宰相抬头一看,只见解缙说的所谓“祖宗牌位”不过是在红纸上写着三行字。中间写的是:“天地君亲师位”六个大字,左右写的是:“×氏堂上宗祖”和“九天东厨司命”两行小字,便冷笑一声说:“什么祖宗牌位?顾名思义,祖宗牌位就应以‘贾氏堂上宗祖’六个字为主”。解缙不以为然地说:“有道是:天生我,地载我,君管我,亲养我,师教我。请问×大人,难道你‘×氏堂上宗祖’,能大于天地,高于君主么?更何况×氏堂上宗祖同样是父母养的,老师教的,难道他们可以不尊重父母?不敬重教诲自己的师长么?

不愧为三朝元老

一席话,说得宰相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不得不点头称是,但他也不愧为三朝元老,话锋一转;又问:“这‘天地君亲师’的位置摆在正中间就算是理所当然吧!不过,我贾氏堂上宗祖,按照‘右为尊上之位’的惯例,摆在右边总该是名正言顺的吧!为什么非要摆在左边呢?”解缙反问道:“请问贾大人,还记不记得腊月廿四送九天东厨司命,也就是送灶王菩萨上天时的那副对联么?”宰相回答说:“当然记得,上联是:上天言好事,下联是:下界道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解缙紧接着又追问了一句:“请问这一家之主,应不应该享受‘尊上之位’呢?”没等别人回答,又接着说:“灶神是上自天子下至庶民,家家户户无不供奉,难道还不如你一姓之宗祖么!

磕头如鸡啄米

人们都说灶王爷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谁也不敢怠慢。宰相虽然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也不敢不敬重灶王爷啊!解缙的这一手使明成祖始料不及。皇帝再大也只能是“天子”而已,而对“天地乾坤”,和“九天东厨司命”,他仍然是小巫见大巫,不得不将那金字寿搬到一边,带头拜起天父、地母和司命爹爹来,宰相和文武百官见万岁都对着解缙送来的“寿礼”打躬作揖,哪还敢说半个不字,一个个虔诚地磕头。

◆“天地君亲师”牌位

从此以后,祖宗牌位写着:“天地君亲师位”“九天东厨司命”和“×氏堂上宗祖”三行字,这就是“天地君亲师”牌位的来历。

北京师范大学徐梓先生经过系统的历史资料梳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发表《“天地君亲师”源流考》。文章说:“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在西汉思想界和学术界颇为流行。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民国时期,“天地君亲师”又演变出“天地国亲师”和“天地圣亲师”两种形式,从而铸成一个民族的“天地君亲师”文化体系,其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规范,已渗透在中华民族家教家传的言行举止中。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 gzsdfz.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020-83501579(信息资料处)

地址:广州市下塘西路447号 邮政编码:510091 电子邮箱:gzsdfz@gz.gov.cn

ICP备案号:粤ICP备09204806号-1 网站标识码:4401000003

广东广州

自2017年来您是本站第21292位访问者

粤公网安备 44010402000501号